位置导航: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北京市地下空间火灾防范的建议

作者: 北京减灾协会 来源: 调研宣传部 发布于2018/06/11

  火灾是现代城市频繁发生的重大灾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北京市消防防灾减灾能力有很大提高,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和财富大量积累,易燃家具和装修材料广泛应用,大量高层楼房建成与大面积地下空间开发,城市火灾的风险在不断增大。
  地下空间是本市防灾减灾的明显短板,近年来多次发生火灾。导致19人死亡和8人受伤的2017年大兴区“11.18”火灾,起火就源于地下一层的冷库。2000年10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北配楼地下停车场焊接暖气管道时,熔渣引燃聚苯乙烯保温材料,30多人被困,3人窒息死亡;2016年3月26日,朝阳区一地下车库起火,在地下室居住的一家三口受伤。同时,地下空间火灾还常常殃及地上建筑。今年大兴区的“11.18”火灾中大量浓烟就熏到了地上两层。
  一、地下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地上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往往是消防安全管理、防范的死角与难点,火情发现、观察与扑救灭火的难度更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 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强,起火初期难以发现,往往错过扑救和逃生的最佳时机。
  2. 地下空间的通风条件差,空气潮湿,氧气供应不足,可燃物不易充分燃烧,常产生大量有毒烟雾且难以排出,地下空间火灾中死者绝大多数都是浓烟中毒和窒息所致。
  3. 许多地下空间的内部纵深很大,而出入口与通道却较少,加之浓烟遮蔽视线,给逃生增加很大困难,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的地下室普遍缺乏火灾报警系统。
  4. 城乡结合部的许多地下空间管理混乱,生产、储存、“三合一”、“多合一”居住混用,群租现象较严重,安全通道被长期封堵或占用。有些地下空间被层层转包,防火责任制形同虚设,火灾隐患严重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
  5. 目前本市地下空间居住者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流动性较大,疏于管理。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经常乱拉电线,违规用电、用气、用火,乱堆杂物挤占消防通道。不少经营者只顾防盗,铁窗被封死,安全门被锁,一旦起火无处逃生。
  6. 地下空间灭火扑救消防作业的难度极大。很难从外部观察和发现地下室内部火情和判断被困人群动态,难以破拆进入,高温热浪与密集浓烟极大阻碍消防人员作业。
  由于上述原因,发生同等强度与规模的火灾,地下空间造成的人员死亡与财产损失往往要比地上空间更大。
  二、建议
  此次大兴区“11.18”火灾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本市地下空间的火险隐患俯拾皆是。多年来的惨痛事实告诉我们,地下空间火灾绝不是黑天鹅一类小概率事件,而是类似灰犀牛那样的大概率事件,加强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运用物联网技术,安装烟雾监测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把监测对象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对全市所有存在火灾风险的地下空间一律安装火情与烟雾监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与互联网衔接以进行实时监控。
  2. 研发并发布城市火险天气指数。与地上空间火灾一样,干燥多风和用电、用火较多的冬季前后是火灾多发季节。为此,建议参考森林与草原火险监测预警的做法,研发城市火险天气指数并由相关部门实时发布,提供消防部门与各级行政部门参考。在高等级火险天气下必须实行更高等级的戒备,采取更加严格的防范措施。
  3. 加强对规划非居住用途地下空间的整治与管理。违规安排人员居住的地下空间使用单位必须限期解决安排转移到地上居住。规划可用于居住的地下空间必须严格管理,严禁混用为储存区或作业区,生活区、贮藏去和生产场所三者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和防火分隔,必须明确规定规划非居住用途地下空间一律不得进行可燃材料装修、引入燃气、使用明火。严格控制规划可用于居住地下空间的居住人员数量,对每处地下空间与单位面积允许居住人数做出明确规定。
  4. 加快城乡结合部非首都功能业态的疏解进程。与首都功能配套的服务行业使用地下空间,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消防管理长效机制,每个单位都要编制地下空间防火计划与火灾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消防责任制要落实到所有管理人员和在地下空间工作或居住的职工及家属,严格规定所有职工都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才能上岗,对于存在起火风险工作岗位的员工要定期检查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5. 所在社区、街道与村镇要加强对辖区内所有地下空间使用单位的管理。定期检查是否贮备充足、正规的消防器材、消防水源与排烟设施及是否保持完好。定期排查消防隐患并及时消除。辖区内如发生重大火灾,对所在社区、街道或村镇要追究管理不善甚至渎职的责任。协助辖区内企业充分挖掘房屋资源潜力,尽快将规划非居住用途地下空间居住人员转移到地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